桂花镇 - 乡镇概况

新建的川西旅游环线贯穿全境,同庆桂路相连,构成了桂花镇省道、县道、村道相互交通的道路网。境内有大型水电站──红石桥水电站、电子工业部三十所、大型奶牛场,各类建材厂。桂花镇素有“西蜀陶瓷之乡”的美称,该镇生产陶瓷制品具有悠久的历史。早在公元1521年前,明嘉靖年间,土溪河畔瓦子坝建立了第一座土陶窑—嘉靖窑。桂花工艺陶瓷,以其古朴典雅的风格,深受国外的赞赏。仅花饰一项,就有粑、堆、刻、画、剔、镂、刷、印、嵌等。其传统工艺粑花在全国陶瓷行业中勘为绝技,独树一帜。该镇琉璃瓦厂、土陶厂的陶瓷产品远销全国各地和东南亚各国。
桂花镇交通便利,通讯快捷。镇内建有电信机站5座,其中联通机站2座,移动机站2座,“小灵通”业务也将在近期建成。便利的交通环境和快捷的通讯设施为我镇带来大量的人流、物流、信息流,给我镇经济发展带来了无限的发展商机。
桂花镇 - 资源情况

桂花镇境内的莲台山是一条约10公里长的白云石岩裸露带,白云石储量在1.19亿吨以上,矿区构造简单,平均含量达21%以上,开发价值很大。我们充分发挥这一特色优质资源,大力招商引资,发展白云石矿产业。引进开发商4家,投资700万元建成年产量50万吨的生产线。三是秀美的生态旅游资源。碧波荡漾的南川水库和鸣泉水库,奇石怪异的鸣水泉洞,庄严肃穆的功伟烈士陵园、巧夺天工的吴刚雕塑群、天香云外飘的桂花园遥相呼应,加上神奇美丽的故事传说,构成我镇独具特色的旅游胜景图,被人们喻为“嫦娥迷恋的地方”。依托旅游资源大力发展旅游经济是镇委、镇政府今后发展的主攻目标。南川水库成水面积大(45平方公里),周围群山环绕,植被良好,岛屿星罗棋布,库区气候宜人。重庆金桂湖生态环境投资开发有限公司于2002年与我镇签订了总投资6个亿左右的60年开发合同,第一个子项目金桂岛将于2004年“五·一”前投入运行。还有刘家桥古村落等等。
桂花镇 - 基础设施

在保护和大力发展三大资源的基础上,加大对桂花资源深加工和精加工的开发和探索,进一步扩大“生生生川”牌青砖茶的规模,提高其品味和知名度;加大对丰富的林木、楠竹资源、白云石资源、鸣泉水库自然景观等资源的招商引资和开发力度。
桂花镇 - 经济发展

桂花镇地处丘陵区,平均海拔730米。气候温和,年平均气温15℃,年降水量1100毫米。土溪河、蒲阳河流经境内,绝大部分农田属自流灌溉。农业主产水稻、小麦、玉米、油菜等,经济作物有茶叶、柑桔等,手工业主营竹器编织。还是彭州市的奶牛生产基地。工业以土陶、琉璃瓦著名,享有“陶瓷之乡”的美誉。目前琉璃瓦、土陶制品户达39家,年产各式琉璃瓦8000多万件,产值5000万元,销售收入4500万元,利税400多万元。现已形成以生产机制琉璃瓦、琉璃瓦装饰件、彩釉墙地砖以及陶制生活用品为主的陶瓷工业规模经济。境内风景名胜旅游地有葛麻庵、张松墓、三圣寺、罗汉洞水库。
桂花镇 - 桂花陶瓷
近500年历史的桂花陶瓷,粑、拓、印、镂、雕、堆等别具一格的制陶工艺,曾经辉煌一时,其传统工艺粑花在全国陶瓷行业中勘称一绝。1957年,桂陶参加了全国工艺美展,1961年,参加西德博览会,1977年,赴美展出,1983年,参加北京旅游产品展览会,其展出的镂空龙瓶,被国际友人赞誉为“中国活龙,东方艺术”。在桂花镇,不乏美国、德国、加拿大以及东南亚等国家和地区宾客购买桂陶。

桂花龙窑,窑基建于明末清初,现存碎片文化堆积层为0.5米-3米。今天的桂花龙窑在古代窑基上于八十年代重新修建,依山势倾斜用砖砌筑成山坡斜直焰式筒形的穹状隧道,长约70米,顶端高约12米,倾斜角8至20度之间,分窑头,窑床,窑尾三部分。在龙窑穹状脊上的两旁,每距1.3米开着放燃料的小洞(俗称鳞眼澜)50多个。内部用土砖砌成,成拱形。燃烧室除窑头设有一单独的火膛外,其余均在烧成室的通道内、投碳孔(鳞眼洞)。烧窑的燃料在古代均用松枝、硬柴,现代则为煤炭,烧成温度在摄氏1200度左右。掌握烧窑技艺的陶工,需要有非常熟练的经验,时人把这一操作工艺誉为“火的艺术”。
发展陶瓷产业是桂花建设工业强镇的战略选择:
1、桂花发展陶瓷产业前景广阔。桂花具备发展陶瓷产业的基础和条件,具有广阔的、有成长性、可拓展的市场,完全可以建成我省重要的陶瓷集群生产基地。相信不久的将来,桂花一定能建成西部“陶瓷重镇”。
2、发展陶瓷产业有利于加快桂花比较优势向竞争优势的转化。按照发展初期主要面向西部市场的定位,桂花与夹江产区相比,发展陶瓷产业成本较低,比较优势突出。确立做大做强陶瓷产业的战略,有利于整合彭州多方面的比较优势,形成较强的产业竞争力,推动区域特色经济快速协调发展。
3、发展陶瓷产业是桂花实施工业强经济的必然选择。在桂花建设西部“陶瓷重镇”,是发展桂花经济,建设工业强镇的必然要求,对培育彭州特色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,加快彭州发展具有一定的战略意义。[1]